19世纪德国美术

19世纪,德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束了长期的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从而由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也促进了美术界的变化,艺术家由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逐渐转为自选题材进行创作。自18世纪末至1840年,在28个德国城市成立了艺术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与举办展览,为艺术品开拓了销路,也扩大了观众的范围。这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德国建立了一批新型艺术博物馆,各邦国君主的艺术收藏也逐渐对公众开放,较为广泛的群众有了接触艺术品的机会,提高了艺术鉴赏力。总之,资产阶级的艺术协会、艺术博物馆与展览会以及艺术评论都起到了传播与介绍艺术的作用。大变革时代的种种冲击、一些列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德国19世纪艺术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因此称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南方维也纳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画家组成了路加兄弟会,他们后来到了罗马,被意大利人称为“拿撒勒派”。前者以绘画大师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为代表。他与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特纳一起成为风景画新道路的开拓者。他描绘的风景绝不是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也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将自然地真实写照与艺术家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赋予风景画以深沉的内涵。

1808年圣诞节,弗里德里希公开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坛画》,此画可以视为他的创作风格的宣言书,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开指责,掀起了一场保守派与坚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革新派之间的论争,最后以弗里德里希的胜利而告终。

早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著名艺术家是飞利浦奥托龙格(Philipp Otto Runge)。他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都适应当代需要的现代艺术。他画的风景蕴藏着新的生命力,此外他还画了不少亲属肖像。在弗里德里希画风的带动下,于19世纪的20、30年代出现了风景画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如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约翰克里斯蒂安克劳森达尔、卡尔布莱辛等人。

“拿撒勒派:的代表画家有弗里德里希、彼得冯柯尔内利乌斯、威廉沙多夫等人。这派画家的作品大多从宗教故事、圣经和古诗中取材,在选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是复古倾向,十分尊崇古老的德意志艺术,作品表现了他们虔诚的宗教感情,并寄托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想。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社会现实生活,于是在40年代出现了德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复兴,50至70年代经历了繁荣期,产生了不少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阿道夫冯门采尔(Adolphvon Menzel)在绘画领域的众多门类里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既做版画插图,也绘制油画,他的素描、速写更是生动传神。1839年,门采尔开始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历史》作插图,在这套精心创作的组画中在线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历史风貌,作者也因此蜚声画坛。门采尔选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反映了各阶层人物生活,真是而深刻地表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在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三月死难烈士的葬礼》中真实地记录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并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敬意与哀思。1875年完成的《轧铁工厂》是以油画形式反映现代工业生产最初阶段的代表作,歌颂了产业工人的创造力,也揭示了紧张劳动的艰苦与残酷,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揭露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

南方的慕尼黑历来是德国重要的艺术中心,威廉莱布尔(Wilhelm Leibl)在那里接受过正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后来去巴黎留学8个月,1870年返回慕尼黑后,转向现实主义,并在他周围团结了一些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青年画家。1873年莱布尔离开了慕尼黑,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巴伐利亚的农村度过。代表作为《教堂中的三个妇女》。弗里茨冯乌德1880年定居慕尼黑,由于受到利伯曼的影响,画了一些外光画,其中一部分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动与日常生活,如《早晨》、《秋天》都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

19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德国——罗马派”,以费尔巴哈为代表。当时在德国国内由于工业发展,出现了富有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日益影响美术创作。一些艺术家不愿适应资产阶级观众的欣赏口味而逃避德国的现实,他们迁居罗马,认为在那里仍然存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他们喜欢选取古希腊神话为绘画题材,创造了具有古典色彩的、高贵自尊的理想人物。

19世纪80年代,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文艺思潮,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德国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勃克林。此派画家多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象,许多作品都表现幻想与梦境,甚至描绘黑夜与死亡,具有神秘色彩。这些作品脱离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不满,感到无出路的世纪末精神状态。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画坛出现了一些新流派、新风格,尤以外光派绘画成就突出。马克斯利伯曼、洛维斯科林特、施勒夫格特并称19世纪德国三大外光派画家。利伯曼是一位优秀的外光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许多作品都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人公,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与画坛风格多样、流派纷繁的状况相比,19世纪德国雕塑领域的情况单纯的多,基本上古典主义雕刻占主导地位,出现了一些大型纪念性雕塑。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劳赫,早年曾在卡塞尔接受艺术教育,1805年至1811年在意大利随著名雕塑家卡诺瓦和托儿德森学习,回国后取得很大成就。《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纪念碑》是他晚年的力作。19世纪后期,德国雕塑风格由古典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

雕刻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里切尔,1832年成为德累斯顿美术学院的教授,代表作有《歌德与席勒纪念碑》、《莱辛纪念碑》等。著名雕刻家奥古斯特卡尔爱德华基斯和艾尔贝特奥尔夫也是劳赫的学生,前者的代表作为《阿马松人》,后者的代表作为《斗狮》。

 

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弗里德里希    《台岑祭坛画》

门采尔 《轧铁工厂》

 

版权归北京画展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2. 3月 2012 by 闻宇
Categories: 艺术常识 | 1 comment